2024年★★★,国内保险业在低利率环境下迈入了高质量转型新阶段★★★。回顾过去这一年★★,多项保险监管政策相继出台,保险行业监管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整个行业以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渐渐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格局。为了对保险行业过去一年的变化进行复盘,山西晚报记者整理了四大★★★“关键词★★”★★★。如今,2025年已至,保险业也将继续全面深化改革,从优化结构★★★、创新产品、提升服务等多方面发力,为经济社会的平稳有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2024年9月1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新“国十条”)。这是继2006年★★、2014年之后★★★,国家层面又一次对保险业做出的全面部署★★,也是对保险业未来5到10年的系统谋划和安排。值得注意的是★,这份保险业顶层设计文件中出现了不少新提法,例如,首次提出“健全市场退出机制★★”★★“依法建立股东不当所得追回制度和风险责任事后追偿机制”“培育真正的耐心资本★★★,推动资金、资本、资产良性循环”“支持浮动收益型保险发展★★★”等,透露出不少深意。新★★★“国十条”为保险业明确“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三大主线,并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年★,初步形成覆盖面稳步扩大、保障日益全面、服务持续改善、资产配置稳健均衡、偿付能力充足、治理和内控健全有效的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框架。保险监管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监管能力和有效性大幅提高。到2035年,基本形成市场体系完备、产品和服务丰富多样★、监管科学有效、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保险业新格局。与此同时★,新“国十条★★★”从第二条至第五条,围绕十二个方面对保险业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作出明确要求★★。其中提到,“依法从严审批新设保险机构★”★“优化机构区域和层级布局★★★,稳妥有序推进减量提质”★★“严禁违规跨业经营、杠杆率过高、存在严重失信行为和重大违法违规记录的企业成为保险机构主要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依法建立股东不当所得追回制度和风险责任事后追偿机制”等。围绕提升保险业服务民生保障水平★★★,新★★“国十条★★★”从“丰富巨灾保险保障形式、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提升健康保险服务保障水平、健全普惠保险体系”四个方面引导行业大力提升保险保障能力;在提升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方面,新★★“国十条★”提出★★,“培育真正的耐心资本★,推动资金★★★、资本、资产良性循环”;在资金投向上,新★★★“国十条”要求“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力度,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引导保险资金为科技创新★★、创业投资、乡村振兴、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围绕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新“国十条”提到★★,“推进产品转型升级,支持浮动收益型保险发展”“以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为重点,深化车险综合改革”“探索责任保险和家庭财产保险创新”等★。业内人士分析★,此次政策施行后,预计将提升行业集中度★★,重塑保险行业生态和发展模式,持续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近两年,★“报行合一”成为人身险业的高频词,为了有效防范行业的★★★“费差损”风险,2023年下半年,★★“报行合一”政策从车险刮到了寿险,首当其冲的便是彼时炙手可热、被各大险企奉为营销主力的银保渠道。2024年1月,《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银行代理渠道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下发★,文件从科学设计备案产品、强化内部监督管理★★★、健全内控机制建设、统筹开展监管和检查、形成同管共治合力五大方面,力促★★★“报行合一”扎实落地。随着“报行合一”政策在银保渠道的铺开,很快,市场主体就感受到了阵阵寒意★★★。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银保渠道新单期交保费仍处在下行通道,同比降幅为15%★★。不过★★★,“报行合一★★★”政策实施的成效显而易见,“报行合一”后,全行业相关渠道平均佣金水平较之前已降低30%。费用的显著下降,也促使银保渠道对保险公司的价值贡献得以释放★,2024年前三季度几家上市险企银保渠道的新业务价值,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如果说,2023年是人身险业打响“报行合一★”政策的元年。那么,2024年便是“报行合一”深化实施之年。2024年8月19日★★,金融监管总局正式下发《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就提及★★★,深化★★“报行合一”★,加强产品在不同渠道的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继银保渠道之后,盈利模式主要依赖费差的经代渠道也迎来了★“报行合一”的洗礼★。交流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寿险经代市场的标保规模同比下降了30%★。这场变革让中小保险中介机构雪上加霜,并加速了市场优胜劣汰。数据显示,仅在2024年,已有超350家保险中介机构的保险兼业代理业务许可证或中介许可证被注销。为应对佣金水平下降的挑战,不少保险中介机构还纷纷推出架构调整★★、基本法改革、削减内勤成本等举措★★。还有一些头部中介机构想办法开源★★,或出海掘金★、或发力咨询服务★。整体来看★,尽管“报行合一”对行业有冲击★★,也倒逼了险企渠道端降本增效,摒弃以费用换规模的粗放式经营路径★★,继而更为注重客户服务质量和产品创新。渠道端深化落实★“报行合一★★★”的同时,2024年,防范利差损风险也成为保险业的头等大事★★。随着市场长端利率的不断下行、保险公司投资承压,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成为“主旋律”★。2024年8月2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下发《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该《通知》除规定普通型、分红型★、万能型保险预定利率,强调★★“报行合一”外,首次提出了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2024年9月1日起,普通型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上限由3.0%降至2.5%★★★;10月1日起★,新备案的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0%;新备案的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上限为1★★★.5%。同时★,将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参考多种长期利率如、定期存款基准利率和国债到期收益率等来确定预定利率基准值。此外★★,鼓励开发长期分红型保险产品★★,对于符合规定的分红型产品可按普通型产品精算规定计算现金价值,亦是文件中的亮点。在此之后,以分红型产品为代表的浮动收益型保险产品,正成为诸多机构的“推荐”产品。在2024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提到,原来的产品结构已经不太适合客户的需求★★,长期来看★★,分红型产品未来占比会超过50%。方面也表示★★,要在分红险方面进行发力,推出更多分红险,来满足客户对于保障、储蓄以及资产传承多方面的需要。相关人士则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分红产品的长期研发与投放,根据公司不同分红业务的特点,科学管理投资账户,以促进公司业务的高质量发展。而分红险的收益下行,也直接影响到了保险公司2025年★“开门红”的销售策略★★。往年★,保险业★“开门红”一直是业内的重头戏,是保险公司在每年10月至次年2月的关键销售期★★,旨在通过推出高收益储蓄保险产品吸引客户,提升市场份额★★,并为全年业绩打下良好基础。近期,保险企业纷纷启动2025年“开门红”,但宣传营销比较低调,鲜有代理人在社交平台上提及“开门红”字眼。相关分析人士指出,考虑到当前行业面临的养老★、医疗、养康、储蓄等多元需求,叠加渠道及产品改革初见成效,持续看好2025年“开门红★”的保费收入表现,预计2025年★“开门红”期间保费同比增速约为7%至8%,对应NBV(新业务价值)增速为25%。2024年,顺应国内经济发展脉络,智能网联汽车保险★★★、新能源车险、低空保险、商保年金等新型险种“百花齐放”,保险业不断拓展着自己的内涵和外延★★★,重构新的保险生态圈。从丰富多样的养老保险产品,到由传统车险衍生而来的新能源车险,再到顺应新需求出现的小众险种,保险市场迎来一个又一个★★“新意★★”。在财险领域,有★★“空中车险”之称的低空经济保险是2024年的热点。随着低空经济起飞,金融支持低空经济发展进入快速推进期★,在2024年★★★,多家保险公司推出了相关创新保险产品★★★,为低空经济“起飞”保驾护航。根据记者梳理,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等头部财险公司都加大了对低空经济保险的布局。而随着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市场的迅速扩张,车险行业也随之进入了变革期。2024年★,新能源车大卖,部分月份新能源汽车销量能达到全国乘用车市场的一半★。毫无疑问,新能源车险已经成为整个车险行业的第二增长曲线。相关人士预测,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167万辆,保有量达3693万辆,车险保费规模达1865亿元★★,占车险总保费比例约为18.7%;预计2030年保费规模将达5309亿元★★,占车险总保费比例约为34.9%★。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一直以来,新能源车险续保难、价格贵等现象始终存在★★。一方面,新能源车险保费居高不下,导致部分消费者体验感并不好★★;另一方面,出险率高、赔付率高,保险公司承保新能源车险也面临着承保亏损压力。除此之外,作为人身险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丰厚养老保险供应的重要性显而易见。2024年10月★★,商保年金概念正式落地。实际上★,商保年金并非一个新型险种★★,而是对保险公司开发的第三支柱产品的统称。自监管首次明确了商保年金的概念以来★,商保年金产品便引发了广泛关注。不仅有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印发专项通知★★★,宣布推动商业保险年金发展★★、大力发展各类商业保险年金产品★★,保险公司也在积极通过官微等渠道加大对商业保险年金及相关产品的宣传力度。同时★★,一些头部险企也加大了相关产品的开发推广力度。在业内人士看来★,商保年金作为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支柱,其发展前景广阔★★。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保障需求持续增长,商保年金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